近年来,我国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,这一情况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愈加强化;随着疫情过后,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、疾控体系、基层医疗的建设,各级医疗机构扩容和能力提升的需求长期释放。这些要素都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大量机会。
创新者的黄金十年
受益于进口替代的政策红利,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,不少人更是将未来十年喻为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。
深究其原因,除了上述原因,作为医学、设计、生物力学等跨学科行业,器械也尤为适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,且其研发风险没有新药那么高,研发成本也更小些。
另外,器械的特点体现在,其创新往往是渐近式、延续式的。由于依赖多学科协同,产品复杂性高,最终性能的优化依赖研发、制造过程中大量技术细节问题。因此,除非是该领域发生根本性技术迭代更新,否则头部企业往往会在该细分领域形成日渐深厚的技术壁垒,即器械品种的生命周期往往更长,适合长期布局。
不过,医疗器械品类如此之多,究竟哪些属于未来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长牛赛道呢?一个核心成长逻辑,创新研发,附带老龄化加剧叠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。
具体来说,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研发无疑是首要生命线,即强调品种的创新性、市场的独占性。医疗器械两票制的推出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润。对于企业来说,创新、服务就显得更重要。对投资人来说,好的医疗器械产品需要从临床角度出发,花大量的时间展开市场调研,并围绕它展开技术上的调研,从不同的技术路径加以研究,分析从成本效益上来看可行性。
老龄化的加剧则助长了慢病管理相关的检验/检查设备和耗材领域的发展,譬如IVD(体外检查)、骨科类以及心血管类耗材、康复器械、家用智能化设备都将享受到长期利好。此前,主打TAVR(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)的沛嘉医疗受资本追捧即是面向中国人口加速进入老龄化、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病人数逐年增多的现状。
另外,随着医疗器械以医院销售为主到医院和药店并驾齐驱的转变,医疗保健器械也成为的增量,处在急速增长中。这也是为何九安医疗一度能受资金追捧,而出现巨幅上涨的原因。
消费升级则表现在人们对更好的生活体验、检查感受和康复效果的追求。举例来说,随着智能产品的普及,“低头族“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越来越高发,能辅助检查软组织损伤、肩周炎、腰肌劳损的保健检查器械也随之受到肢体亚健康人群的亲睐,特别是经监管部门注册审批的专业家用产品,且它们往往操作简单,小巧便携,或成“自我保健”的重要选择。
简言之,多方面的因素都在推动医疗器械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。